德沃金在一本汇集了他的批判者文集的册子中,对数十篇文章一一作了回应,其中就包括对拉兹的回应。
事实上举凡近年来英美法哲学界的讨论,尤其是新自然法学家德沃金与以哈特为代表的法实证主义学派之间的争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如下两个问题而展开的:其一,法的性质(the nature of law)和法理论的性质(the nature of legal theory),这主要是解决法概念的界定、法效力的判定、法理论的建构等基本问题[1]。新自然法学家富勒曾将法律视作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并将司法裁判视作一个形式与目的综合互动的过程。
法律规则与语言的此种不确定性必然会促使疑难案件的出现,这是法律和立法所不能及的,只有通过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和法律解释方法的运用,疑难案件方可得以解决。后者拒绝理论争议,认为法官和律师们实际上对法律根据的意见是一致的,而只会存在关于法律经验的争议,即他们争论是关于某个事实是否存在法律以及法律所规定的白纸黑字的含义是什么,这被德沃金称为一种显明事实( plain-fact)的观点。哈特的全部法理论在于,一个国内法律体制,是那些具有‘开放结构规则的创造物,在其根本处有一个终极性的法律规则,也就是说,该规则提供一套标准,这些标准是该体制的衍生性规则得以评价的最后凭藉。而在中国,长期的学术传统导致了法理论者对司法实践的偏离甚或有意无意的抵制,以至于在法官或司法的确需要一套实用的审判方法论指导与学者所提供的规范性的法学方法论并不能服务于司法实践之间出现了一个难以走出的悖论。[11]德沃金对待疑难案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观点,根源于其所建构的集规则、原则和政策于一体整全法理论,这不同于哈特的规则概念观,也正因此他批评哈特的谱系性的承认规则无法识别出法律原则。
然而拉兹认为德沃金的融贯性命题不能成立,德沃金所谓的融贯性的命题起点或基础,包括宪法、制定法以及司法判决等过去的政治决定,仍然不过是以渊源为标准的法律,而这些法律就是由社会事实所决定的。而相比之下,德沃金眼中的疑难案件则是十分复杂的,而且他本人对待疑难案件的态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发生了变化。{15}新政难以达成,有新政之需而无新政之能已是全球性问题。
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不能消除社会法的上述机制和功能,相反,在全球产业链关系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基于要素价格、成本核算、利润分配等问题的冲突日益凸显,应当通过官方的、民间的谈判加以解决,社会法与国际经济法具有结合的空间。甚至可以认为,以社会法为核心的制度调整,实实在在地挽救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个体成员大多是理性人,其阶级整体更是理性人,而且从短期利益到长期利益、个体利益到整体利益、从本阶级利益到必要的阶级之间利益妥协、从局部理性到整体理性,其理性是不断扩展、深化、健全的。确立了普惠性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成为其支柱。
{23}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社会政策框架与福利制度框架为社会法奠定了社会性基础,社会法时代已经到来,社会法也是最困难、最复杂和最具有文化相对性的领域。{3} (P39)对于常规性问题已有诸多文献予以探讨,本文旨在研究后者—社会法学所关注不足的、能成为社会法部门法哲学问题的若干深层次问题。
社会法是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经社文类人权、追求实质性公平的法律类群。二是因为社会信息机制、甄别机制具有难以克服的局限性,部分不符合救助条件的、部分有能力而缺乏劳动意愿的社会成员也成为了福利救助对象,福利依赖与败德现象日趋严重。这种社会进化论应能够准确、深刻地揭示其机理和逻辑。波兰尼认为,它(同步的反向运动—引者注)不只是社会面临变迁时的一般防御行为。
没有获得必要工作场所安全保障的张,在当地申请尘肺病认定,负有法定职责的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拒绝履职,导致张以手术打开胸腔取出病理证据的方式来证明职业病。因此,社会法的应用性问题和理论性(部门法哲学)问题的范围,必然是相对开放或宽泛的,开放性成为其学科合法性的前提。且从法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法哲学应当特别注意打破学科壁垒,推动学科整合和创新法学研究。[13] 易言之,社会法所体现的共同生存、底限性共享、合理差别等价值原则,与人们特别是底层民众承认产权、容忍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之间,是相互交换、互为对价的关系。
田德文:《论欧洲联盟的社会政策》,《欧洲》2000年第4期。也认为当今世界摆脱危机仍然需要新政,但类似于罗斯福新政所赖以达成的社会共识、共同利益等条件,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时代难以具备,这是美欧市场经济国家的新政改革难以奏效、危机加深的主要原因。
更是对损害社会组织的那种混乱的反抗,并且这种混乱将摧毁的正是市场所呼唤形成的社会组织。[11]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法的本体及其性质可被认为是:基于社会保护、社会修复、社会维系、社会调适、社会促进等社会需求或本能而产生的,在社会成员、群体、阶级之间形成以社会权利、义务为相互对价的社会对价关系,或者新型社会契约。
借鉴多学科理论范式建构社会法法哲学。其固有矛盾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对抗、割裂,进而导致社会本能地出现保护运动,促使资本主义进行制度调整,这是经济与政治两种因素、两大变量的延伸、融合,是资本主义从被迫调整到相对自觉调整的结果。本文认为,时间维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制度内容、主要职能、与人权的关系、逻辑展开过程等方面的属性和特征。参见关信平:《欧洲联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兼析欧盟社会政策的目标、性质与原则》,《南开学报》2000年第2期。义务主体从社会主体到国家,再扩展到国家和所有资产者。……自由平等主义政治框架(egalitarian - liberal political framework)对此应有较好解决能力。
社会法的部门法哲学,是对社会法的机理、性质、规律、价值、功能、机制、体系等一般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交叉学科。社会法因其调整对象、价值取向、机制方法的特殊性,获得了类群、部门、法域等不同意义的相对独立性,但其学科的成熟度甚低,特别是关于其形而上层面的探讨较稀少而浅近,甚至缺乏部门法哲学或法理学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觉。
在起源与发展过程中,这种本能性、结构性、进化性的反应和结果,并非源于社会成员的完全自觉、理性建构,而是社会矛盾运动过程中,各方主体利益博弈、力量合成的结果。……带来毁灭性后果的快速社会转型予以了剖析。
在主体问题上,只有部分社会成员即弱者成为被保护对象,而非完全意义的权利主体。从社会问题、社会法的角度看,中国面临着国际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代社会政策、社会法所对应的所有重大问题。
并且,第三代社会法的功能还具有显著的扩展性、宏观性、全局性意义—延伸到如何应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冲击和解构,使第三代社会法在国内成熟扎根,在国际社会中形成共同约束体系。进入专题: 社会法 部门法哲学 。第二代社会法建立健全了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信息、沟通、定价、激励、约束、保障、救济等机制,产生了巨大的制度绩效,并把资本力量和市场化运动嵌入多边性约束体系,达成了科学、优质、较稳定的社会均衡。[3]有学者对于部门法哲学的概念、学科属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参见宋显忠:《什么是部门法哲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4期,第60页。
在19世纪后期、20世纪能够实行理性妥协、深度改革(新政)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度过危机,社会法在不同时期挽救和发展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对再分配主义主导的第二代社会法的合法性、正当性与可持续性,需加以反思、改革:即使实行弱者救助等社会保护政策,也要注意相关政策和制度的逆向激励效应,因为人性中的惰性、搭便车倾向是不能消除的。
权利主体范围从早期被救助的弱者成员到所有社会成员(即具备了普惠性),从个人到群体。[12] 波兰尼的双向运动理论隐含地阐明了社会立法是市场经济、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必要性、基础性条件和维度。
对这种超级市场化运动、多边性脱嵌的大趋势,若不运用社会法等法律机制加以制衡,使资本力量重新被合理入嵌、约束,后果将不堪设想。在各国千方百计吸引、挽留、偏袒资本的背景下,资本把机会主义本能发挥到极致,极力牟利且逃避法律义务、社会责任,避开或冲破了母国的社会保护政策与法律的约束,给其母国和输入地国家都带来了不良后果。
{25}我国社会政策学界与社会法学界,也作了大量较有信度和效度的研究。(4)直接增加和优化社会资本,促进社会公平、稳定、互信、和谐、忠诚、团结,一是利于经济稳定、优质发展,二是生产良好的价值、精神、秩序等非物质财富。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使新自由主义如虎添翼,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本文所称的资本对社会的多边性脱嵌(multiple disembedding) ,故导致社会法被冲击、解构和边缘化。由此对社会法的部门法哲学问题进行初步界定,对相关教科书问题之外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经济与政治伦理的发展、人权事业的积极进步,导致自由市场化运动及其后果的正当性被质疑和部分解构,近现代的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得以出场,社会法旨在实现相对公平的社会分配、过度分化结构的社会矫正等职能。[7]2011年夏,笔者应邀访问康奈尔、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以美欧有再次新政之急需,而无新政之能力、左、右均不适的制度性维谷之说概括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可预见的长期困境,得到美方多名学者的肯定。
[8]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较为深入,具有明显的跨学科、开放性特点,社会法法哲学应借鉴。乌托邦源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但更多的是审美意义和批判功能,而非建设功能和实践意义。
{6}(P173、 181-183)美国的产业关系代表性学者寇肯(Thomas Kochan)也探讨了后工业化时代的美国产业关系转型、劳资关系如何调整,与布若威的研究具有相通之处。第一代社会法是社会保护法,既保护弱者群体的生存,也保护国家和社会的人力资源,在性质上尚未上升、演化为弱者权利法、社会权利法、人权法。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